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 加强技术研发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近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表示,去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年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63.6%。

辛国斌介绍,2022年中国继续实施财税、金融、积分管理、道路通行等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行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产业发展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一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售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占到全球销量的61.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提前三年完成了2025年规划目标。二是供给质量有效提升。中国质量协会调查显示,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首次超过燃油汽车。三是产业生态持续优化。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同时还建设了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056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达到99%,基本实现了就近回收。四是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的情况得到初步遏制。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出现,需要共同应对解决。辛国斌表示,在技术创新方面,电动化领域的车辆安全性、低温适应性还需进一步提升,智能化领域的自动驾驶系统可靠性还需要充分验证;在支撑条件方面,锂钴镍等上游资源供应能力有待加强,居民小区、高速公路、农村地区充换电设施还有短板;在国际形势方面,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威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影响国际交流合作。同时,今年以来国内汽车消费相对低迷,产业稳定运行的压力增大。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也表示,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华北中原地区,东北和西北地区市场发展、渗透率还远远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着原材料和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领域,成本高于售价和产能利用率不高、商用车中新能源车渗透率还比较低等问题。2022年商用车新能源车占比只占10.2%,其中,中重型货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还不足2.7%,远低于乘用车25.6%的渗透率。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建议,下一步首先要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和基础技术研发。从产业技术制约的瓶颈上看,一是动力电池的升级;二是车规级芯片的短板;三是电力电子架构的重组;四是智能操作系统的研发;五是低碳发展规划的制定;六是碳足迹寻踪的研究都还十分短缺。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表示,新能源汽车除了产品和市场外,配套设施、产业协作、政策机制都将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建议,一是尽快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二是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应为各种场景充电全覆盖提供政策和布局指导,加大力度鼓励充电设施的技术研发,对有序充电的智能充电设施提供优惠政策,加快换电和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完善既有充电设施的维护与改造。三是推动车网互动试点,推动削峰填谷,为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提供支持。“这需要引导全社会形成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的共识,从产业协作的角度建立起有效运行的合作机制,以试点带动产业化。”

“当前许多国家正增加对新能源汽车财税支持力度,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补贴已在去年年底退出,购置税减免政策目前明确到今年年底到期。”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周期较长,从产品开发、设计到成本管理,都需要较长远安排。因此,建议国家把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到2025年,并希望政策快速出台,稳定预期,发挥新能源汽车市场动力源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