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夕勇是汽车行业不可多得的学者型的总经理。北汽集团总经理是他的行政角色,职务头衔。除此之外,他更是汽车行业难得的学者型带头人,对汽车行业的认知总有其独特的思考。
他是北汽集团总经理,他是厉以宁的学生,他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他是博览群书的思考者,也著书颇丰。
这篇专论的原题是“致敬,中国新能源汽车30年”,汽势Auto-First根据原标题改为了“北汽总经理张夕勇 纵论中国新能源汽车30年”,文中的小标题汽势也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这篇2万多字的专论,是张夕勇利用半年时间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深入思考的呕心沥血。张夕勇这篇专论“大部头”,既征求过苗圩、万钢、等行业和领导人的意见,也征求过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面人士的建议。张夕勇的严谨还遵从了“好文章是该改出来”的原则,进行了多次修正。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30年来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最有看头的一篇论文。
人们一般把1886年作为汽车开始的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德国卡尔•本茨先生发明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的1885年作为汽车元年,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
130多年来,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四次大的产业转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转移到美国,从二战前的美国又转移回欧洲,二战后从欧美转移到日韩,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汽车产业实现了从欧美日韩向中国以及印度等新兴市场的第四次转移。诚然,汽车产业的这四次转移,都是随着各国、各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而梯次进行的,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而升级的,都是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燃油车技术发明创造,汽车技术不断进步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也就是说,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主导了过去100多年来燃油车的四次产业转移,推动了全球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由“改变世界的机器”,到汽车驱动梦想,为美好生活赋能,汽车驶上东西南北路,开进千家万户门。
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有着更加久远的历史。早在1834年,美国机械工程师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由干电池供电、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三轮车。随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发明者、工程师相继又设计、开发出了技术更先进的、不同规格型号的电动汽车,但一直没有大批量商业化投入市场。直到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二十年代初,电动汽车的发展才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并以无气味、无震动、无噪音、不用换挡和价格低廉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蒸汽、电动机和内燃机三分天下的汽车市场。但随着美国石油公司的大规模油田开发和内燃机技术的提高,电动汽车随之失去了优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大气环境污染加重,世界各国重新关注起电动汽车。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和日本及欧洲的汽车企业开始研发镍氢、锂离子电池的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并开始批量投放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探索,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在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且连续8年保持领先。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1992年到2022年,整整三十年,由零到一,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有工程技术人员发明创造和科研攻关,有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持续不断地优化市场环境,更有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社会责任担当。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功,他们都是历史进程中不同发展阶段涌现出的功臣,都是值得我们讴歌和铭记的。
1992-2006探索阶段:以科研攻关项目为主,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我国开始着力探索一条能够成为世界汽车大国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国家计委、科技部为主持续投入科研经费,连续四个“五年计划”推进电动汽车研究,同时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产业规划,逐步形成政产学研协作机制,利用近十五年的培育期为产业化到来做准备。
1992年8月,时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的钱学森院士向国务院写了一封信,信中明确提出“我国汽车工业应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建议,建议国家层面制定蓄电池能源发展计划,进入汽车新时代。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在回信中指出“我非常赞成和同意你的观点”,并安排国家计委科技司具体研究落实钱老的建议,由此开启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探索阶段。
2.“八五”到“十一五”,中央政府部门协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持续进行科研攻关,开发电动汽车相关技术
“八五”期间,国家计委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安排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攻关项目,投资1500万元重点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制开发,是我国首次进行电动汽车研究。
“九五”期间,科技部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组完成了电动轿车概念车设计,完成了电动改装车试制并开展试运行,样车实现了110公里时速、130公里续驶里程、8.5秒的加速度,达到国外同类型改装车的先进水平;汕头-南澳国家电动汽车运行试验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示范区共投入20辆电动汽车。
2000年在德国奥迪汽车公司任职的万钢同志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得到科技部、经贸委领导重视和支持,同年年底,万钢同志在科技部领导的盛情邀请下回国工作。
万钢同志回国后,在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校长、科技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科协主席等不同岗位上,高屋建瓴、因势利导,注重市场研究,注重技术创新,注重产品升级,注重示范运营推广,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注重“产学研用投”系统推进产业健康发展。亲自领导中国科协筹划了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大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盛会。万钢同志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零到一、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
2.3“十五”(863计划)形成我国新能源总体路线月,科技部启动“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并聘任时任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的万钢同志担任总体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这是我国第一次系统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科技部累计投入8.8亿元科研经费。
通过实施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确立了“三纵三横”(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为“三横”)的研发布局,相继研制出电动汽车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
在整车技术开发方面,我国燃料电池轿车和客车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混合动力汽车性能样车节油30%以上、排放减少30%,纯电动客车动力性、经济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轿车车型通过了正面碰撞试验。
在关键零部件研发方面,突破了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组制备关键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