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重庆两江智慧工厂作业现场(2022 年 6 月 27 日摄) 王全超摄 / 本刊
➤在新能源汽车强势增长带动下,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突破300万辆,超过德国的261万辆,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乘用车出口国
➤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加速出海,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中国力量,也意味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进入跨国时代,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进一步带动产业体系全球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国内市场渗透率达到25.6%。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国内外市场拓展期,正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加速“换道超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带来了新赛道机会。
一是行业发展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2019年起,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逐渐退坡,2023年补贴完全退出市场,但产销量依旧呈现强劲态势,以市场为导向的增长路径愈发清晰。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超大规模市场叠加制度型开放等红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加快在中国增资扩产。
二是头部企业显现,跨界选手入场。各大传统燃油车厂商均已“下场”参赛,部分“新势力”企业已经脱颖而出;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ICT企业纷纷跨界“入场”,从整车制造、车载系统、辅助驾驶、高精地图等领域切入,并日益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推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企业“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在全国多地,政企联动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夯实技术优势,助推产业加快成熟。重庆以龙头车企为核心,持续推进“链式招商”,招引集聚电池、电机、电控及汽车软件等方面企业,一大批项目接连落地,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重庆还统筹“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发展相关的基础云控平台、智慧道路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城市,创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等,以场景建设支撑产业发展。
把握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基本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并在产销规模、应用生态、产业链完整度和部分关键技术、材料方面实现并跑和部分领先。中国的车企和零部件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2022年底,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实现锂离子电池电芯量产。农历兔年春节,奇瑞扬帆出海“开门红”,后向欧洲、中亚、大洋洲、南美地区的11个国家发送了2.4万辆车。2022年,每7辆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中,就有一辆来自“奇瑞造”。
在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一支支圆柱状的电芯“排排坐”,连接成一整块动力电池。“这是江淮研发的蜂窝电池技术,也是国内首个产业化级电池系统零热失控安全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热失控安全。”江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新能源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夏顺礼说,目前已有超15万辆新能源车搭载蜂窝电池、装载电芯达1.7亿颗、累计行驶里程突破80亿公里,做到了整车零起火。
动力电池系统占整车成本的40%~50%,是决定汽车性能和综合成本的核心因素之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重要原因在于动力电池系统等主要部件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取得了相对传统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动力电池是我国智能电动汽车竞争力最强的领域之一,2022年全球前10位中我国企业占据6席,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4%,成长出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带动从锂钴镍矿产资源、磷化工到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领域再到设备制造、电池回收等相关产业发展。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需完善产业整体布局、谋划国土空间产业生态圈。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建设完善产业生态、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力度,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先进企业落户发展;北、上、广、深、渝、皖等产业领先地区要大胆探索自动驾驶、高精地图、车路协同、数据归集应用等先进技术;在“新基建”中试点开展车路协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车路协同相关基础设施投资模式、落地场景创新。(吴慧珺 黄兴 何宗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