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晓峰等:法律视角: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中资电动汽车产业链海外布局的影响
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以下简称“《法案》”),旨在通过引导美国未来十年内向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域投资,发展在岸绿色工业生产和刺激绿色消费,支持和保护本土制造业,并扶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该法案对于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氢气生产以及关键矿物在内的清洁能源制造业的补助作出了详细规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如电池核心矿物、电池组件、整车制造等部分或全部符合《法案》规定条件的,可以享受最多7,500美元的补贴优惠政策,但具体要求和落地方案还暂未确认。
毫无疑问,美国试图通过该法案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结构。中国电动汽车及产业链企业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和销售市场的领先者,该法案的颁布可能会对中资电动汽车产业链产生一定冲击与影响。本团队通过检索整理相关资料,并结合“走出去”相关项目经验对该法案对中资电动汽车产业链海外布局的潜在影响展开如下讨论。
《法案》对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矿物[1]产地进行了限制,新能源汽车抵免额度单车补贴最高额度为7500美元,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3750美元的补贴,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1)特定比例在北美回收;(2)特定比例从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取得/加工。法案对于23/24/25/26/27年的特定比例要求为40%/50%/60%/70%/80%。
截止目前,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共有20个,分别是澳大利亚、巴林、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以色列、约旦、墨西哥、摩洛哥、尼加拉瓜、阿曼、巴哈马、秘鲁、新加坡、韩国。
电池组件是指:(1)电极活性材料(正极/负极/负极箔/溶剂/添加剂/电解质盐及其他电化学活性材料);(2)电芯;(3)电池模组。而第二部分3750美元的补贴的获得则要求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组件价值的一定比例必须在北美制造或组装。对于2024年1月1日前投产的车辆,50%的电池组件应产自美国、墨西哥或加拿大;该比例要求平均每年上升10个百分点,对于2028年以后投产的车辆,该比例要求为100%。此外,在2024年之后,如果车辆包含任何“由受关注的外国实体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包括由中国政府拥有、控制或受其管辖的公司,则将不符合税收抵免的资格。自2023年12月31日起,如果车辆电池中包含的任何“组件”由受关注外国实体制造或组装,则可能没有资格获得抵免。
除此之外,获得新能源汽车抵免额度还要求合格车辆的最终组装必须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进行。
目前,新能源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其产业链较为复杂,从生产流程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其中上游企业主要集中于锂、钴、镍、锰以及石墨等矿产资源行业,中游企业主要生产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大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下游则主要指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生产行业。以下为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图示:
对于上游材料厂商而言,《法案》对核心金属矿物来源以及其在电池中的价值占比进行限制,且占比逐年增加。目前锂离子电池中,核心矿物如锂、镍、锰及钴等核心元素矿源大多开采于澳大利亚、阿根廷、印尼、菲律宾、、南非等地区,美国矿物的供应占比极小。其次,在金属的冶炼以及加工环节中,中国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国的市场份额少于5%。[3]
数据显示,全球锂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玻利维亚、智利及阿根廷,号称“锂三角”,共占全球储量56%,中国储量占全球5.6%,位列第六。从锂资源供给来源来看,主要包括盐湖、锂矿石及粘土矿提锂等。全球锂资源以盐湖锂为主,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盐湖锂主要集中于阿根廷、智利、美国及中国青藏地区。锂矿石可分为锂辉石及锂云母,锂辉石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津巴布韦等国。[4]
赣锋锂业、天齐锂业以及盛新锂能作为上游锂资源开发的头部企业,上一轮投资周期的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等盐湖锂资源富集的地区,近年来在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的锂辉石矿山资源布局也逐渐增加,非洲有可能成为下一片锂矿投资的热土。
在各国镍资源分布中,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是全球镍矿储量最大的国家,分别占全球镍矿储量的23%和22%。我国镍矿储量近280万吨,占全球镍矿储量3%。但国内大多数矿床储量小、品位低,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整体而言,我国镍资源对外依赖度较高。
目前来看,格林美和华友钴业等中资企业对镍资源的投资布局集中在印度尼西亚,考虑到镍资源的天然分布情况及《法案》影响,不排除未来上游镍资源的布局向镍资源丰富的FTA国家(如澳大利亚)转移的可能。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显示,全球探明钴矿储量近760万吨。钴矿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刚果(金)以及澳大利亚储量最为丰富。我国已探明的钴矿储量约为8万吨,仅占全球储量的1%。
目前,由于资源限制原因,钴资源矿业企业资源布局主要在非洲、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北美及FTA国家的钴资源并不富足,相关企业不排除考虑从技术层面进行突破,如推动电池无钴化等途径以满足《法案》的产业布局要求。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对电池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市场上的正极材料主要有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钴酸锂和锰酸锂材料等技术路线。其中三元正极材料主要供应商有厦门钨业、格林美、杉杉股份、贝瑞特、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主要有湖南裕能和德方纳米,钴酸锂和锰酸锂正极材料代表企业有湘潭电化。
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企业近年来生产的主要布局仍在国内,如厦门钨业布局钴酸锂、三元、磷酸铁锂生产线,在国内拥有厦门、宁德、三明、雅安四大生产基地。但2020年以来,格林美、杉杉股份等企业也通过海外设厂、外资合作以及借助境外资本市场等形式开展海外布局。
目前,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龙头上市公司是璞泰来和杉杉股份,这两家上市公司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营收均在20亿元以上,中科电气和翔丰华紧随其后。
上述负极材料龙头企业产能建设目前主要仍在国内,如璞泰来的负极和石墨材料生产基地集中在四川、江西、内蒙古、山东等国内省份。
锂电池隔膜是一层多孔的薄膜,用来隔离正负极以防止在发生电离反应时正负极反应造成短路,但不影响锂离子通过薄膜,其性能、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电池充放电效率、循环使用寿命、电池容量以及安全性能。
国内市场的电池隔膜龙头企业主要有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以及中材科技等公司,恩捷股份等隔膜生产企业近年来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海外设厂等方式开展海外布局: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电池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电子的作用,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影响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