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601633)于2023年4月13日发布WEY品牌旗舰车型蓝山咖啡,定价超预期,标志WEY品牌将回归“主品类、主航道”,有望扭转销量颓势。此外,公司哈弗品牌新能源转型态度坚决,全新的Hi4混动技术、独立产品序列、独立渠道加持下,2023年公司新能源占比有望稳定提升。维持长城汽车(A+H)“买入”评级。
事件:长城汽车于2023年4月13日发布WEY品牌旗舰车型蓝山咖啡,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WEY品牌旗舰车型蓝山咖啡定价超预期,我们预计稳态月销3~5k。长城WEY牌发布三排六座中大型SUV蓝山咖啡DHT-PHEV,两驱、四驱奔奔售价分别为27.38万元/30.88万元,与理想L8起售价相差6.6万元(理想L8Air、Pro、Max分别为33.98万、35.98万、39.98万元),定价超市场预期。
(1)车身空间大、舒适性配置丰富:车长5156mm,轴距3050mm(介于理想L8和L9之间,分别为3005/3105mm),车内有效空间近5m2;配备女神副驾(零重力座椅、27英寸4k娱乐屏、化妆镜+开放式储物空间);二排座椅配备电动调节、通风加热、电动腿托、小桌板,第三排坐姿高度、坐垫长度、靠背长度分别为340/540/540mm,领先理想L8(对应分别为290/515/510mm);
(3)智能化:配备CoffeePilot2.5行泊一体方案,26颗传感器,搭载25英寸HUD,公司在蓝山咖啡发布会上还表示将在23Q3推出激光雷达版本。
WEY品牌定位回归“主航道、主价格”,有望扭转销量颓势。复盘WEY品牌发展历史,WEY品牌自成立之初便承载着公司品牌向上的重任(定价15万元以上,高于哈弗品牌),第一代车型VV系列依靠智能化和内外饰的优势在推出后销量快速增长,混动转型阶段咖啡系列(定价16万元以上)与竞品相比性价比不足。2022年,玛奇朵、摩卡、拿铁PHEV车型销量分别为1868、5968、9654辆,WEY品牌整体销量实现3.6万辆(同比-75%),不及市场预期。公司此次WEY品牌旗舰产品蓝山咖啡定价超预期,表明品牌定位将回归“主航道、主价格”,根据公司2022年业绩交流会,公司还将在2023年推出2款中续航MPV、拿铁和摩卡中续航版本,继续实现WEY品牌向主流价格带的下探,新产品谱系有望扭转销量颓势。
哈弗枭龙Max/枭龙将亮相上海车展,智能四驱Hi4混动系统即将量产。2023年3月,长城新能源干货大会发布新一代混动技术――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涵盖1.5L和1.5T两套动力总成,分别搭配19.94kWh和27.5kWh电池包,纯电续航可超过100公里。
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将搭载哈弗新能源主力车型枭龙Max亮相上海车展,并于2024年的新能源产品上全面搭载。Hi4混动技术的最大亮点在于:
(1)四驱的体验,两驱的价格:采用动力源双轴分布的新构型,通过双电机分布式的布置,实现串并联的四驱电混架构,通过对前后轴的扭矩进行分配和动态调节,有效抑制低附路面的打滑并满足过弯时的转向需求;设计的两档机电耦合单元,实现发动机直驱进全速域的工况覆盖。
(2)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全新纯电四驱下百公里加速缩短1.8s,0-50km/h的加速时间仅为2.88s,关键组件的寿命可延长1.3倍以上,1.5L/1.5T两款混动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可达41.5%。
风险因素:购置税减免退坡、新能源车型补贴退坡影响行业销量;公司新车型发布时间低于市场预期;公司新车型销量不达预期;芯片紧张影响公司生产;终端市场爆发价格战。
投资建议:公司2020-2021年曾凭借欧拉、WEY两大新能源品牌的布局在自主品牌新能源转型中处于阶段性的领先位置,但2022年公司受限于物料、品牌战略推进不及预期,销量明显下滑,业绩不及预期。2023年依然是竞争加剧的环境,公司深刻意识到行业洗牌期,战略层面销量优于利润的事实,根据其2022年业绩交流会,将在2023年加大营销投入支撑新能源转型,我们维持2023/24/25年EPS预测0.71/0.86/1.05元。参考过去3年公司港股PE中枢约17倍,维持公司2023年港股17倍PE,维持目标价14港元。A/H溢价长期存在下,过去3年公司A股PE中枢约为45倍,我们维持长城汽车(A)2023年45倍PE,维持目标价32元。维持长城汽车(A+H)“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报,2023年Q1实现营收419.39亿元,yoy+0.37%,qoq+19.33%。归母净利润40.53亿元,yoy-24.58%,qoq+54.38%,业绩修复略超预期。 点评:2023年Q1公司业绩环比修复,下游需求改善,上游原料价格回落,公司盈利逐步修复。公司收购控股烟台巨化,TDI产能再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巩固聚氨酯龙头地位。公司聚氨酯和石化版块利润修复,新材料版块加速成长,长期成长动力充足,维持“买进”评级。 低谷已过,Q1业绩超预期回暖:2023年Q1来看,公司业绩环比回暖,三大业务板块均有改善。聚氨酯板块实现营收157亿元(yoy+0.4%,qoq+11.9%),销量111万吨(yoy+16.8%,qoq+6.7%),主要是受益于2022年年底福建新投产的40万吨/年MDI产能逐步释放;价格方面,受益于国内地产回暖,下游冰箱冷柜需求回升,聚氨酯价格虽然未回到去年年初水平,但环比价格上涨,据百川盈孚,2023年Q1聚合MDI均价为15570元/吨(yoy-23.0%,qoq+5.9%),纯MDI均价18797元/吨(yoy-16.9%,qoq+0.6%)。石化板块实现营收182亿元(yoy+3.2%,qoq+36.5%),销量317万吨(yoy+5.7%,qoq+54.6%),价格方面,受原油价格下行影响,石化板块产品价格同比均有下滑。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板块实现营收53亿元(yoy+5.4%,qoq+9.9%),销量35万吨(yoy+66.7%,qoq+29.6%)。我们认为,随着需求回复,MDI价格低谷已过,看好公司盈利持续修复。 原料价格回落,毛利率环比修复:原料端来看,2023年Q1动力煤均价为1018元/吨(qoq-4.6%),纯苯均价为7039元/吨(qoq+0.04%),原料价格回落,公司毛利环比修复,2023年Q1公司毛利率为17.53%,同比下降3.02pct,环比上升1.52pct。公司费用控制合理,研发费用率同比增加0.17pct到2.07%,销售费用率同比增加0.15pct到0.76%,管理费用率同比增加0.19pct到1.22%,财务费用同比增加0.21pct到1.31%。 并购烟台巨力,巩固TDI龙头地位:4月9日,公司公告通过经营者集中申报,将收购控股烟台巨力,收购成功后,公司TDI国内产能将达到78万吨,全球产能达103万吨,全球市占率将达到28%,成为全球TDI产能最大的企业,TDI行业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建产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