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暂停“狂飙”汽车出口持续火热

电视连续剧《狂飙》播完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持续几年高增长后,也在今年 1 月暂停狂飙。

2023 年 2 月 10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 中汽协 )发布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 1 月产销分别为 42.5 万辆和 40.8 万辆,环比分别下降 46.6% 和 49.9%,同比分别下降 6.9% 和 6.3%,市场占有率为 24.7%。

上一次新能源汽车同、环比双降,还是在 23 个月以前。 那是 2020 年 2 月,受到突发疫情的冲击,新能源汽车产销环比和同比降幅均超过 70%。

此次环比腰斩,在中汽协看来,主要是受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叠加市场价格波动明显的影响。

不过,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低迷表现,在下滑更严重的汽车大市场业绩面前,显得并不突兀。

今年 1 月,国内汽车产销环比、同比均呈现明显下降,产销量分别为 159.4 万辆和 164.9 万辆,环比分别下降 33.1% 和 35.5%,同比分别下降 34.3% 和 35%。

不理想的数据与春节提前有关。与 2022 年春节所在的 2 月份相比,其产销量分别下降 12.1% 和 5.1%,与 2019 年(疫情前)春节所在月(2 月)相比,分别增长 13% 和 11.3%。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盘不尽如人意,但汽车出口却延续良好态势。1 月,汽车企业出口 30.1 万辆,环比微降,同比增长超过 30%。其中,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是延续出口增长态势的主要原因,两者皆双向正增长。

中汽协认为,车市 1 月只能称得上平淡。 受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和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退出、年末厂家冲量效应,同时叠加今年春节假期提前至 1 月,企业生产经营时间减少等因素影响,消费者提前透支需求。 中汽协认为。

具体到乘用车市场,1 月乘用车共销售 146.9 万辆,环比下降 35.2%,同比下降 32.9%,创本世纪以来 1 月乘用车销量增速新低。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四大类车型销量环比、同比均呈现明显下降。

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目前销量仍集中在 A 级,累计销量 62.3 万辆,同比下降 39.1%。从同比增速看,A00 级燃油车呈现快速萎缩的发展特征,降速接近 1 倍。A0 级和 B 级燃油车同比下降超过 40%。

车市没有实现 1 月开门红,是符合预期的合理走势。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新十条 改变了车市的封控状态,居民出行逐渐趋于正常、市场活跃度明显回升,叠加春节假期返乡旅游出行潮、地方政策稳定延续,温和引导消费需求释放,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1 月中旬燃油车车市回稳态势较好。

不过,汽车市场遇冷只是暂时现象。崔东树认为,2 月是春节后真正的市场启动期,也是疫情 3 年结束后的市场启动期,蛰伏已久的消费市场会折射出巨大的新投资和新消费机遇,燃油车市场需求会逐步恢复。

但是,展望一季度,中汽协持谨慎态度。其认为,我国汽车工业稳增长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致使汽车消费恢复还比较滞后,需要政策持续提振。

从今年年初起,国内多个省市发布了汽车消费激励政策,大部分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在中汽协看来,政府主管部门表示将继续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同时多地陆续出台促进汽车消费和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加之节后各地大规模基建工程陆续开工,将为汽车市场平稳发展注入信心。

浙江永康是最早发布政策的地方政府,该地购车补贴从 1 月 1 日起执行。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近 20 个省市公布了 2023 年的汽车消费补贴政策,消费券总金额达到数亿之多。

src=地方政府有意拉动汽车消费。在崔东树看来,地方补贴对拉动销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在整车出口前十位企业中,上汽出口量最大,达 6.9 万辆,同比增长 25.7%,占总出口量的 22.8%。与上年同期相比,比亚迪出口增速最为显著,出口达 1.2 万辆,同比增长 24.1 倍;其次,奇瑞出口 5.2 万辆,同比增长 95.2%;北汽出口 1.1 万辆,同比增长 25.8%。

展望 2023 年,中信证券认为,中国车企靠先发车型的产品力优势,已经在海外积累了良好品牌力,结合海外出口地区扩张及车型扩容,其出口量有望在 2023 年保持高增长态势。

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一路狂飙,甚至在个别月份能达到数倍的增速。2022 年下半年,其速度开始放缓,直到今年 1 月,同比环比双双下滑。

对此,崔东树认为: 国内新能源车型前期涨价过多,订单较少,再叠加特斯拉等头部企业降价,造成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环比降幅较大。 在他看来,2023 年国内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退出后,其销量将是一个严峻问题。

2023 年起,延续 13 年之久的新能源汽车 国补 政策退出历史舞台。受此影响,在去年年底,多家车企收紧优惠幅度,并发布涨价通知,有些涨幅超万元。

然而,涨价还未来得及形成潮流,就被特斯拉扼杀在摇篮里。今年初,特斯拉打响新能源汽车降价第一枪,将 Model 3 和 Model Y 两款车型价格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价。这一招出其不意,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打得晕头转向。

大部分车企一边指责特斯拉,一边无奈跟风降价,让终端消费群体产生严重的观望情绪。帮宁工作室注意到,在某新能源汽车兴趣群里,不少网友表示要做 等等党 ,等心仪车型降至更低的价格后,再起购买心思。

从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重点企业集团表现来看,只有特斯拉双向正增长。剩余 9 家企业中,比亚迪超过 15 万辆,销量最为显著;长安销量同比增速最大,接近 1 倍。

去年全年新车销量高增长,也让今年春节假期充电高峰期的服务难题再次凸显。当前,新能源刚需车型成本继续承压,新能源车市场格局正在重塑。 崔东树表示。

不少机构认为,2023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有专家指出,随着产业链逐步成熟,新能源造车门槛会逐步下降。未来,将有更多门外汉杀进市场,其商业模式可能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新一轮颠覆,加大已入场车企的竞争压力。

新能源大势之下,市场初步格局显现,而发力较猛的传统车企是一支不可小觑的队伍。

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在经过七八年的成长后,表现较为顽强。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路线夯实了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上汽、广汽、吉利等传统主机厂孵化出的新实力品牌,表现较为亮眼。主流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强势领先,其他合资与豪华品牌仍需努力。

src=虽然 1 月爆冷,但行业认为新能源汽车还将持续向好。乘联会预计,新能源乘用车 2023 年销量可能突破 850 万辆,比 2022 年多 200 万辆。

大城市限购限行带来的示范效应,推动中小城市形成购买新能源车的热潮,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