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乘联会数据,5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6.0万辆,同比增长91.2%,环比增长26.9%,5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26.6%,较2021年5月11.6%的渗透率提升15个百分点。1-5月形成“W型”走势。1-5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171.2万辆,同比增长119.5%。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目前国内已形成六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分别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集群,以上海、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集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集群,以武汉为中心的中三角集群,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西部集群,以沈阳、长春为中心的东北集群。各大产业集群之间因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当地政策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
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被写入多省市的“十四五”规划中,让我们回顾一下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有量或市场占比的期望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计划。
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制定私家车“油换电”奖励政策,引导鼓励存量私人小客车“油换电”。截止2022年4月,北京汽车保有量超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50.7万辆,意味着3年后的数量要翻两番,市场占比也将大幅提升到近1/3。
北京市提出到2025年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70万个,平原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在规划中,北京市还特别提到了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
同时,北京将推动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年,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替换约4400辆燃油车。
根据《天津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天津市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提高到了25%左右,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到2025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到25%左右,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根据《关于加快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期间,河北省新建公用充电桩3.4万个,到“十四五”末,公用充电桩累计达到10万个,市场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与充电桩总量(包括公用充电桩、自备桩等)的车桩比高于3.5:1,能够满足60万至8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根据《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上海要实现产业规模国内领先,上海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公交汽车、巡游出租车、党政机关公务车辆、中心城区载货汽车、邮政用车全面使用新能源汽车,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环卫车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80%,网约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50%。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2025年建成超过70座加氢站;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推广整车近10000辆。
根据《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将以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为全省汽车产业核心发展区,打造“合肥-芜湖”双核联动、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创新产业链,推进蔚来中国总部、大众汽车(安徽)、比亚迪合肥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鼓励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配套能力,力争将合肥打造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
到2025年,安徽省将力争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0000亿元,省内企业汽车生产规模超过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40%。
按照合肥市政策规划,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江苏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C-V2X车路协同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充换电、智能路网、加氢配套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网络化体系。
建成各类充电桩累计超8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累计建成约20万个,累计建成换电站500座。C-V2X车联通信网络实现区域性覆盖,部分应用实现商业化。建成商业加氢站100座,基本形成涵盖制、储、运、加多个环节的氢能供给体系。
根据《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60万辆,规模上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动力电池与管理、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等关键零部件实现突破,热管理系统、车身轻量化材料等优势零部件领域持续做强,形成关键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
同时,建成综合供能服务站800座以上、公共领域充电桩8万个以上(其中智能公用充电桩5万个以上)、自用充电桩35万个以上。
据《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的工作目标,到2025年,全省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超过1.1万亿元,汽车产量超过430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比重超过16%。其中新能源汽车超过60万辆,新能源汽车公用充电桩超过15万个。
根据《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市汽车产能突破500万辆,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保有量提升至8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超20%。
根据《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不包含置换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累计建成公共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4.3万个左右,基础网络慢速充电桩79万个左右。
根据《重庆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100万辆,占汽车产量的40%以上。
《重庆市充电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重庆充电站将达到6500座以上,换电站达到200座以上,公共充电桩6万个以上,自用充电桩达到18万个以上,公共充电设施实时在线%。
《重庆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到2025年规模达到1500辆,建设多种类型加氢站30座。
6月20日,四川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翟刚表示,四川将继续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锂矿开采能力500万吨,基础锂盐产能60万吨,正负极材料产能2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