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规模与业绩“双一流”的基金公司

回想刚刚过去的2022年,期间无论是国内的股市还是债市,抑或是海外市场,均经历了非同一般的震荡

资本市场天然就是跌宕起伏的。当市场震荡的次数伴随时间不断增长后,唯有禁得住考验、能够用业绩证明自身实力的资管机构方能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同。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这方面,工银瑞信基金表现得恰如其分。作为一家近8000亿公募管理规模的大型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始终秉承着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的理念,务实而低调地经营着持有人的受托资产。

“当时若为虚名起,未必有名留世间。” 工银瑞信成立17年来选择了以业绩驱动自身发展的成长路径,投资视角着眼于长远而不在乎短期的得失与排名,随着时间的沉淀,最终成长为规模与业绩双一流的基金公司。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以五年中长期绝对收益业绩来衡量,工银瑞信是国内基金行业唯一一家同时上榜权益类及固收类大型基金公司投资业绩前三的基金公司[1]。该公司旗下有25只基金在最近2年、3年、5年、7年、10年间均位列同类业绩前十,涵盖主动权益、固收、QDII等不同范畴[2]。

当前,基金公司数量超140家,公募基金产品数量逾1万只,行业发展的势头可谓是“百舸争流”。

在业内,资管规模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家基金公司的行业地位。自成立以来,工银瑞信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长期位居行业前10%,稳坐国内第一大银行系基金公司。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9月30日,工银瑞信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7868.23亿元,位列全行业第十大基金公司。其中,非货币资产合计4278.69亿元。

7800亿基金资管规模既覆盖了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基金、商品基金、QDII等传统门类,也涵盖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细分产品。比如,国内首只引入生命周期运作模式的债券基金——工银添颐债券;唯一跟踪深证红利价格指数的ETF——深红利ETF;首只跟踪中证线上消费主题指数ETF——消费服务ETF。

工银瑞信旗下还有众多特色鲜明、超额收益突出的主题基金,成为该公司独特竞争优势。如,曾获年度业绩冠军的首只金融地产主题基金——工银金融地产混合基金;以工银医药健康股票、工银前沿医疗股票、工银医疗保健股票为代表的医药主题基金;以工银瑞信新能源汽车混合、工银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主题基金等。

工银瑞信的长期业绩,正是由一只又一只精心锻造的基金年复一年累积而来。随着时间的沉淀,这家公司依靠扎实的投研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长为股债双牛、投资业绩全面开花的基金公司。

说到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业绩,多数人第一反应会是它的权益投资能力有多强。用股民的话来形容,即是它会不会炒股。

在这方面,工银瑞信是业内的“传统强队”。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公司旗下16只主动权益产品业绩上榜近两年、三年、五年、七年等同类前十,其中近七年、近五年、近三年分别有7只、11只、10只跻身同类前十[2]。

大方向若此,细分领域则是多点开花。以大盘成长股票型基金为例,工银瑞信过去5年,旗下有4只基金位列该类产品投资业绩前十。其中,工银信息产业混合A最近5年以160.71%的累计回报,位居同类前三,年化回报达到21.12%;工银生态环境股票A、工银新金融股票A、工银物流产业股票A最近5年的投资业绩同样排名同类前10,区间累计回报均超过了130%[2]。

中盘平衡股票方面,工银战略转型股票A近三年、近五年、近七年持续位列同类榜首,近七年累计回报达275.1%,年化回报达20.79%[2]。

相比权益投资业绩,工银瑞信的固收业务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以Choice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工银瑞信旗下债券基金的总资产净值2587.61亿元,位列行业第7名。

对于一家资管公司而言,如果规模代表的是行业地位,那出色的业绩则意味着锦上添花。根据晨星截至2022年末数据,工银四季收益债券(LOF)A,近十年累计回报达到79.07%,位居同类前十;工银双利债券A近五年、近七年、近十年均位居同类前1/5;工银添利债券A近一年、近两年均居同类前5%。

相较“年轻”的基金如工银尊益中短债债券A,成立于2020年7月,近两年的业绩排名在397只同类产品中位居前三。

在立足国内投资,工银瑞信将投资业绩做到了行业一线的同时,它的海外投资亦表现不俗。

工银全球精选股票、工银全球股票两只QDII基金,近十年累计回报分别达182.14%和154.61%,持续包揽晨星同类最近五年、七年、十年业绩榜冠亚军。

还有工银全球美元债A人民币(QDII),近五年亦排名同类前十;工银印度基金人民币(LOF),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持续居同类业绩榜首。

总的来说,工银瑞信基金在产品业绩上实现了长期不同时间维度和产品线全面开花,整体的长期投资实力位居行业先列。

然而,一家基金公司的长期投资业绩,它并非缘于巧合或运气,而是由优秀的投资人、实力型平台、先进的投资理念及正确的价值观等多因素叠加而成,且也是经过长期实践考验的结果。

工银瑞信之所以能做到规模与业绩行业双一流,缘于它选择了业绩驱动发展的导向,也归功于这家公司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投研平台,且在一体化运作的思路之下,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并进一步做到了人尽其才。

如果将业绩比作一辆车,那么投研平台就是可以源源不断输送的燃料。实力型平台的打造,需要公司上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需要做到流程化、规范化和科学性运作。

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工银瑞信历经17年砥砺前行,构建起业内领先的实力型投资平台,设立了15个能力中心和4大研究板块,建立了完善的投资决策体系,通过发挥公司投研队伍的集体智慧,加强资源共享,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工银瑞信构建的投研团队,有着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的统一思想。为了发挥协调效用,让投研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让平台对基金经理的赋能得到真正有效发挥,工银瑞信实施了投研一体化运作的模式。团队上下遵循“研究驱动投资、投资指导研究”的理念,建立起覆盖宏观、行业、公司等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深度研究分析,并加强研究成果向投资转化,为公司各类组合投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只基金的投资业绩,影响因素很多。在其中,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显然是足够重要的变量。

工银瑞信在投研平台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也推行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这套机制包含了“长效培养”、“传帮带”等特点。

关于这两点,我们可用数据加以解释。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26日,在工银瑞信58位基金经理中,21位来自外部招聘,占比35.6%。换言之,超过64%的基金经理是由该公司是内部培养的,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58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