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伊始,新浪财经报道某机构的专家在电话会议中猜测隆基股份的一季度净盈利将亏损17亿元人民币以上,引起媒体对隆基股份进一步的质疑。
4月22日,隆基股份发布2021年一季度年报,净盈利达到25.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超过34.24%,达到公司单季度创立以来最好水平。
质疑大亏损和实际的远超预期盈利,形成强烈的对比,不由的让人怀疑是否有专业机构在故意抹黑所有光伏企业,因为在抹黑后的几个交易日,往往在该企业股价中形成一个黄金大坑,且在这个坑位之后则是一连串的暴涨之时。
2021年6月24日,隆基股份的市值超过¥3000亿,员工超过46000人,业务包含光伏材料、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电站系统,事实上隆基以545.83亿元人民币的年营收成为2021年全球最大的光伏公司,没有之一。
隆基总部在中国西安,客户遍布全球,如果部分人不自信中国存在比较好的企业,那么可以假设隆基股份是一家美国公司,如果它的总部地处硅谷,那么它就是类似苹果、特斯拉、亚马逊的公司早期阶段,这样的企业,竟然有专家预测其:亏损极大,没有前景。
如果将任意一家光伏公司的名字输入进Google或者百度,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财经媒体对这些光伏企业的刻意唱空,普遍将其描述为一种“只能靠补贴,赚不到钱,还被控制价格,且没有未来的行业。”
光伏产业链庞大且复杂,比较常见的光伏太阳能硅板并不是光伏产品的全部,而是其中一部分。
上游企业产出多晶硅等等原料的冶炼,中游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等,下游企业开发、维护、运营太阳能发电站(Solar thermal power),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从硅矿石到硅颗粒,从硅板到太阳能发电站,从光伏逆变器到智能光伏发电方案服务等等环节相对完整的出现在中国。
部分低端产业链溢出到越南,日本和韩国也有相关工厂,但规模远小于中国。从某种程度来讲,整个大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日韩为辅助,越南负责低端部分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全球市场其他参与者大多是买家。
全世界最大的光伏企业在2003年左右还是在美国,到2021年基本上前3大光伏企业基本上都在中国,由于光伏产业链相对完整,技术力量过硬,美国市场属于买方,并且对光伏核心产品需求量偏大,因此在上一轮的科技贸易争端中,光伏企业均未被美方围堵。
比较反常识的是光伏行业的产品已经悄无声息的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14年起,大部分主流运营光伏电站的地区已经无需补贴钱给光伏企业,光伏企业即可与传统电热厂正面竞争。
国内也早在2016年左右取消了光伏补贴,这一动作并非表明国家能源局不看好光伏的发展,真实原因是主流光伏企业已经实现盈利,仅凭借市场力量即可与煤电竞争。
现在的光伏能量转化率大概在30%以上,随着技术发展,未来的光伏能量转化率估计可达到70%,如果与建筑结合,光伏能源消耗总量可占该建筑的40%。
全世界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包括北非、伊比利亚半岛、希腊半岛、非洲、西亚、北非、中国部分地区、南美,实际覆盖率非常广。
除了光伏发电站,直接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光伏电池则可储存部分能量,太阳能发热站则可将热辐射转化成可利用的能量,多种类型的光伏产品互相组合则可高效利用太阳能资源。
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和西部等地全年日照时数为3200~3300h。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6680~8400MJ,相当于225~285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西部的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2900~3400h,年辐射总量高达7000~8000MJ/m2,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居世界第2位。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全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h,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内接受的太阳能辐射总量为5852~6680MJ,相当于200~225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山东东南部、河南东南部、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天津、北京和台湾西南部等地。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h。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5016~5852MJ,相当于170~200kg标,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西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以及黑龙江、台湾东北部等地,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差,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2200h,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4190~5016MJ。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太阳能资源最少,全年日照时数为1000~1400h,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3344~4190MJ相当于115~140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相当于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平均辐射总量。我们再看中国能源局发布的一个数据,2021年5月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965,同比增长7.9%,光伏电池的产能增长65%。
综上,结合资源端、生产端、能源大数据考虑,现阶段的光伏行业处于悄无声息的上升阶段。
在工业机器人和航天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光伏在智能自动化工厂和商业卫星等场景拥有了更多生存空间,随着工业4.0持续推进,光伏作为一种更广泛的能源正在从不被看好蜕变为主流能源之一。
一部分不看好光伏的人表示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如果出现,将贡献更多“无限”能源。
实际上光伏产业链中很大一部分产品并不排斥可控核聚变,当人类的工业链发展到整个太阳系时,光伏可以与可控核聚变并存,光伏电池可以储存能源。
假设可控核聚变进展迅速,科技树上光伏产业链完全没有发展起来,那么就有可能可控核聚变的能源利用、保存、能量转换存在严重局限。
继续假设,上海边缘一座可控核聚变电站获取一定量的能源后,如果不及时使用,则会造成巨大浪费,但附近工业区可能根本不需要那么大的能量,如果此时同时存在光伏产业链所组成的智慧电网,则可以把核电站的能量存储起来,或发送给更遥远地区的工业区使用。
光伏产业继续发展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则可以利用光伏组件形成一套庞大的戴森球,将其他太阳系的恒星包围起来,直接吸收该恒星的能量,将其转变为可利用能源,供给附近太阳系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使用。
因此,光伏行业整体趋势向好,光伏可以算做可控核聚变的补充技术,未来,两者会互相融合,组成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超级电网。
中国早期发展的光伏企业现在已经不多见,无锡尚德曾经在2008年左右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公司,于2012年左右破产重组;位于河北保定的英利能源曾经在美股上市,经历过一段泡沫化的发展阶段,最终因为企业连续亏损等原因被强制退市。
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欧美补贴政策停止,给中国的光伏行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