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方面,新能源车国内渗透率已达27.6%,2022年购置税减半等政策透支了2023年的消费需求,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明显下行;在欧洲能源危机缓解、外需回落下储能需求预期明显回落。(2)供给方面,上游原材料碳酸锂、硅料产能释放,价格已从高位下跌40%以上;中游动力电池产能规划明显超过需求;下游整车降价进一步加剧对供给过剩的担忧。
复盘来看,成长性赛道调整见底需看到政策、需求、筹码和估值等的大幅改善,不同时具备可能仅仅是超跌反弹。复盘白酒、医药和半导体的调整过程,可以看到:(1)行业出现调整见底都是在高位筹码彻底出清(融资、外资等成交额占比大幅下降)、筹码结构大幅改善(基金持仓超配比下降)下;与此同时,估值已大幅下降50%-70%以上,估值性价比已较高。(2)第二个重要因素是需求预期明显改善,往往是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所致,如2022年10月的白酒(防疫放开后白酒需求回暖)和医疗器械(医保政策回暖、高端设备国产化等)。(3)如果四个条件不同时具备,尤其是筹码调整不到位、需求预期没有明显改善,仅仅是估值明显下降、估值性价比较高,也仅仅可能出现超跌反弹,如2021年9月的白酒和医药,以及2022年5月的半导体。
当前来看,新能源中期调整未完,TMT和低估值国企是双主线)新能源当前不具备调整到底的条件,短期估值性价比较高可能出现超跌反弹:筹码出清方面,新能源的基金超配比和外资持仓依然维持高位,高位筹码出清不到位;但当前估值仅25倍,估值分位数已降至8%。需求改善方面,渗透率已达高位,外需回落、内需低迷,短期需求改善预期较低;政策上,扩大内需导向的刺激汽车需求的政策依然有望出台。(2)对比来看,TMT行业和低估值的央国企同时具备政策、需求、筹码和估值四个条件,是当前的双主线。
分子端修复延续,降准显示国内流动性维持宽松,A股延续震荡偏强。(1)分子端:1-2月消费修复较好,1-2月地产销售好于预期,分子端修复延续。(2)流动性:美联储仍可能小幅加息,降准显示国内流动性继续维持宽松;新发基金回暖,微观资金有所改善。(3)风险偏好:硅谷银行风险有限但紧缩预期回落,地缘风险下降提振市场情绪。
政策和复苏导向是配置主线,关注TMT、建筑等。(1)分子端持续修复、分母端的流动性宽松以及两会结束后政策推动,因此政策和复苏导向依然是行业配置主线)建议逢低配置:其一,政策导向的:AI和国产化相关的计算机(人工智能、云计算、国产化)、传媒、半导体;国改和一带一路相关的建筑、通信、军工等。其二,复苏导向的:顺周期的化工、消费(白酒、美容、停车等)、电力设备等。
新能源车销量增速下行,储能需求预期回落。(1)新能源车方面,2022年在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刺激下,新能源车销量达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市占率达25.6%,相较2021年提高12.1%,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6%,一定程度上透支了2023年的汽车消费需求,预计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将为900万辆,同比增速下滑至35%。(2)新能源发电方面,随着欧洲能源危机逐渐缓解,以及外需回落下储能需求预期下滑,风光储相关需求也有所下行。
供给端产能过剩问题凸显。(1)上游来看,碳酸锂、硅料产能释放,价格已从2022年高位下跌40%以上,有效缓解中下游成本压力的同时也将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从原材料短缺导向的数量型发展转向追求性价比的高质量发展,盈利空间下降;(2)中游来看,新能源车方面,到2025年,新能车所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200GWh,但动力电池目前的产能规划已超5000GWh;新能源发电方面,2023Q1国内硅片产能预计将达到740GW左右,对于上游硅料和下游的电池片、组件来说都明显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格局恶化;(3)下游来看,头部新能源车企降价后,部分车企快速跟随,近期燃油车的大幅降价,也引发市场对于新能源车销量分流的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对供给过剩的担忧。
白酒、医药、半导体与新能源的回调逻辑具有一定可比性。2022年9月份以来,电力设备行业已经下跌21.56%,行业已经出现明显调整。复盘发现,同为成长性赛道的白酒、医药和半导体与当前新能源行业具有一定可比性,同样面临需求下行和/或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来看:(1)白酒:2021年初,白酒提价影响了量增的逻辑,2021H2宏观经济开始走弱,个人和商务用酒的消费需求主动减少,新冠疫情的反复也对白酒消费场景造成一定限制,需求整体下行。(2)医药:2021年新冠疫情基本稳定后商业医药需求下行,业绩增速放缓;政策对创新药审批趋严叠加医保谈判,创新药竞争加剧,投资回报率下降。(3)半导体:2022H1半导体库存达到2013年以来新高,而疫情后需求快速下行,2022Q3半导体进入缓慢的去库存周期。白酒和医药行业在2022年10月调整结束,而半导体仍在调整过程中,但三者在整个回调的过程中都经历了超跌反弹。关于调整结束和超跌反弹信号的讨论如下:
调整见底都是在高位筹码彻底出清、筹码结构大幅改善的环境下。(1)白酒行业:筹码方面,2022年10月成交额占比降至4.96%,相较2021年6月的高位水平已经下跌27.42%;外资对食品饮料行业的持仓市值达近年来低位(2297亿),相较2021年初已经回落48.64%,筹码拥挤度已明显降低;估值方面,2022年10月底,白酒行业估值分位数达到阶段性底部(32%),相较2021年5月(92%)大幅下降约60%;估值仅为35X,相较2021年5月(61X)下降43%。(2)医药行业:筹码方面,2022年9月成交额占比降至6.39%,相较2021年7月的高位水平已经下跌23.13%;2022Q3公募基金对医药行业的超配比在经历5个季度的下跌后触底,超配比从5.19%下降至1.69%,持有市值下降46.26%;估值方面,2022年10月医药行业估值分位数创历史新低,较2021Q2下跌约70%,估值则从41X降至23X,跌幅达43.28%。结合需求回升等基本面情况,估值性价比凸显。
调整见底时普遍有需求预期改善,往往由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所致。(1)白酒行业:在 2022年底相继出台“二十条”和“新十条”后,各地积极优化防疫措施,同时地产纾困政策升温,整体来看经济修复预期较强,对白酒需求回暖起到支撑作用。(2)医药行业:新冠病毒感染落实乙类乙管后,各类治疗药物的需求提升,同时前期受压制的常规医疗需求、保健消费也有所释放,叠加2022年底医保政策见底回暖、高端设备国产化、医疗设备贴息贷款等政策出台,需求预期稳步提升。
白酒行业在2021年9月超跌反弹:(1)筹码方面:食品饮料行业成交额占比从2021年6月的6.83%下降至2021年9月的3.91%;基金对食品饮料的持仓显著从2021年5月的4474亿下降至9月的3484亿,下滑幅度虽有22.12个百分点但相比调整见底的下调幅度(48.64%)依然偏小;(2)估值方面:白酒行业估值分数从2021年5月的92%降至9月的77。